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塘上行

陆机 陆机〔魏晋〕

江蓠生幽渚。微芳不足宣。
被蒙风云会。移居华池边。
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
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
四节逝不处。繁华难久鲜。
淑气与时殒。余芳随风捐。
天道有迁易。人理无常全。
男欢智倾愚。女爱衰避妍。
不惜微躯退。但惧苍蝇前。
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蓠生在小洲上,香气微微不足扬。
有幸遇上好机会,迁移来到华池旁。
花儿开在玉台下,倒影印在沧浪上。
雨意滋润既丰厚,扎根泥土深又长。
四季交替不停驶,茂枝繁花难久香。
香气温馨随时散,余芳伴着流风亡。
天道尚且有变故,人理安能无反常。
男人智者欺愚者,女性色衰妒红妆。
并不吝情贱身退,只怕苍蝇溅污脏。
愿君广施剩余辉,照妾将老无祸殃。

注释
江蓠:香草名,似水荠。
幽渚:幽静的小洲。
宣:传播,散布。
风云:此指随风云漂浮。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元康元年(291年),杨骏伏诛,陆机被征为太子洗马。元康初年,拜太子舍人。元康四年(294年),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陆机与陆云同拜郎中令,从此去天子而事诸侯。此诗盖此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3卷 第2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04,第303页

简析

  《塘上行》是一首五言乐府诗。诗中,诗人以江蓠自比,诗的前十二句先简述江蓠卑微出身,再写它遭时而盛的过程,后写它末路的悲哀;后八句由物及人,借物发论,总结出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也不可能永远圆满。全诗通篇用比,对偶句多,对仗工整,显示出女子怨而不怒的个性。

赏析

  全诗以江蓠的先荣后衰比喻女子的得时和失宠。“江蓠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这二句喻女子未嫁时寂寞不为人知的情况,“被蒙”二句喻女子得以附翼君子,以下“发藻”四句比喻女子的得宠。这四句情兴高扬的歌唱,描写了男女情爱的两相欢洽,以及女子得宠时的幸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华的流逝,姿容衰老,女子的幸福渐渐消失了。从“四节逝不处”句以下,欢歌被悲吟所代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另外一种情感世界。“淑气与时殒,余芳随风捐”。这二句喻女子年老色衰,欢情逝去。“人老珠黄不值钱”这对封建时代里的许多女子来说简直是道无可逾越的关隘。造成这种极不平等的历史现象的原因自然是极其深广的。诗中的女主人公不可能理解它

展开阅读全文 ∨
陆机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133篇诗文  18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国志·刘琰传

陈寿 陈寿〔魏晋〕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曰:“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覆。颇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国,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间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虽必克己责躬,改过投死,以誓神灵;无所用命,则靡寄颜。”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琰失志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荣木·其四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熊与坎中人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反,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矣,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