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离开故土远行他乡,将赴东南寻求栖身。
内心惨痛感到忧伤,心情起伏翻腾不停。
想乘车策马、恣纵远骋,憎恨世俗构作谗言。
竞相任用奸邪、抛弃正直,时人都争先恐后阿谀进谗。
我本无惭愧独立于世,希望他乡能崇尚才德。
姑且逍遥,遨游快乐,追随仲尼足迹周游四方。
倘若见到使我高兴的地方,我就抛掉车马,登上舟船。
前往延陵拜访季札,去到海边寻找鲁连。
虽不能目睹他们的光彩,希望其神灵与我同美。
想念春末时节万花繁盛,麦首吐芽刚刚抽穗。
悲叹盛明的时代非常遥远,伤悼芳香日益转臭。
梁鸿和妻子曾隐居在霸陵山中.由于他作《五噫歌》招致皇帝的不满,于是改姓运期,名耀,字侯光,和妻又避居到齐鲁一带,后来又将去吴,这首诗就是将行时所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全诗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说诗人欲离开居住多年的旧邦,去遥远的东南吴地的原因及心情。由于这旧邦政治昏暗,邪佞小人得到升迁提拔,而正直之士却得到疏远、放逐。在这种污浊的风气之中,诗人保持自己高洁的品德,特立独行,问心无愧。他想到东南吴地去,希望异州之人贵尚贤德,自己能够得到重用,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到这些,诗人的内心是忧伤愤懑的,情绪是忐忑动荡的。这一段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丑陋的现实。
第二段是说诗人要逍遥自在地遨游,学孔子周游列国,寻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慕季札、鲁仲连那样的人。这一段写了诗人的理想追求。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多次推让君位,不慕富贵。鲁仲连是战国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