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佚名〔两汉〕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注释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
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
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
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
创作背景
《巫山高》属“鼓吹曲辞”,作于汉代,是铙歌十八曲之一。陈本礼《汉诗统笺》认为是汉武帝时防守七国的戍卒因思归而作的,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正》认为是汉高祖时赛民思归的作品。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5、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简析
《巫山高》是一首游子怀归诗。此诗抒写游子怀乡思归,描写了一个身在异地、漂泊难归的游子,站在淮水边上遥望故乡的情景。前四句写临淮所见的自然景色,后八句写游子痛苦迷惘的心情和深沉的感慨。全诗平直写来,但形象鲜明、感情沉痛,诗中把感情的抒发和景物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触景生情,使景物的描绘深化了诗作的感情,形成古朴真挚的风格。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
诀别书
卓文君〔两汉〕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短歌行
曹操〔两汉〕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离合郡姓名字诗
孔融〔两汉〕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行施张。
吕公矶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予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
龙蛇之蛰,俾也可忘。
玟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